身為父母,「錢」是一個很難教的主題,但我們的父母有做,他們的父母也有做,雖然沒有確切的答案,金錢觀培養卻是代代相傳。本文回顧我們是如何從上一代學習到金錢觀,進一步剖析這如何影響我們教育下一代的方式。
「回想過去父母教育金錢觀時,你會想起的第一件事是什麼?」調查顯示,亞洲地區的父母最常回答「努力存錢以備不時之需」。
大家在成長過程中時常聽到這句話,也可能對自己的孩子說過無數次。但是,除了為緊急狀況儲蓄外,我們有從父母那裡學到其他觀念嗎?
上一代教我們的金錢觀
1.錢很重要
我們的父母把這個觀念傳遞下來:大多數(89%)的父母表示,他們成長的過程中,不斷的被告知「錢很重要」。
76%的父母甚至表示年輕時總是煩惱錢,顯示這個觀念給孩子們造成了沉重負擔,卻也突顯出上一代對財務安全的重視。
2.但錢不是一切
即便父母總是諄諄教誨錢的重要性,但只有17%的受訪者表示,上一代告訴他們擁有財富等同於成功;只有4%表示父母告訴他們金錢根本不重要。至於大部分的案例都說明,父母教他們錢很重要,但它並非人生的全部。
對於這些父母來說,金錢的重要性遠不及生活中的其他事物。例如他們會說:「金錢無法買到時間,愛,健康與尊嚴」、「世界上有些東西永遠無法用錢買到」和「錢再多也帶不進墳墓裡,過得開心才重要」。他們也會繼續將這些觀念傳遞給下一代。
教育金錢觀方法多元
調查中一個主要發現是:父母教育金錢觀的方法大相徑庭。上一代是否會積極的透過口述教育或遊戲來教育孩子金錢觀,比例相當分歧。會積極教育孩子的占比有46%,不會的則有54%。
同時,也有65%的父母表示,他們是透過自身的經驗學習如何理財。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是拿過零用錢,26%的人說父母為他們開了儲蓄帳戶。
上一代擅長理財教育嗎?
調查數據明顯顯示,大部分的父母覺得上一代在理財教育上做得很好,這部分占比高達61%。
回顧過去
長大後身為父母,我們現在更理解上一代在培養孩子金錢觀的方法上缺少了甚麼。如果時間重來,現代父母會希望上一代能教他們:
上一代的觀念,傳承給下一代
身為父母,上一代的教育和自身獨特的經歷形塑出不同的教育風格,但即使風格不同,我們仍擁有相同的價值觀:對孩子的愛以及渴望孩子未來財務狀況穩定的心。
透過位於新加坡的「theAsianparent」進行這項調查,我們了解到上一代父母在理財教育上的努力與不足,然而這一代的父母如何培養孩子金錢觀呢?請繼續閱讀由瀚亞投資委託的《亞洲親子理財調查》,囊括了9個亞洲國家、1萬名父母的看法。